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2025年7期|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关键在“人”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2025年第7期)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早就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从来在世界之中,何妨“走在世界”?事实上,更长远一点看,在全球史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世界文明的传播趋势都是“世界文化走向中华”,而非反之。

  就此而言,所谓“走向”,其实是单向的,其观念的背后是以西方为代表的“世界”乃“舞台中心”,而中国则在后排,必须要有奋起直追的潜在忧患意识或危机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有其百年缘由,但在当下,它直接导致了一系列国际传播量化指标的出现,如文化产品的国际覆盖规模、国际受众的好感度、全球头部媒体的转载率等。这些指标设立的目的是要将中华文化以信息、产品为载体,通过文化产业、媒体传播、社交平台,推向全球。这种传播形态非常重要,当年的美国就是这么做的,他们不遗余力地以国家力量向全球推广“穿着牛仔裤,嚼着口香糖,喝着可口可乐,看着好莱坞电影”的美式生活。

  可是,这种文化渗透,甚至入侵行为,并不必然成功。特别在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中国,美式“和平演变”并不容易。这恰好说明了文化的信息化、产品性输出,也不会必然带来思想上的认同。真正的认同,需要“人”,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绵密交往。只有在交往当中,人和人之间才能实现信息的对勘式交换、情感的对话式交互,以及观念的对等交流。进入2025年,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TikTok用户外溢、“甲亢哥”中国行……一系列重心在“人”的国际人文交流操作,获得了巨大的效能和如潮的好评。而这也深刻地证明了,国际人文交流的关键要素,除了信息、产品等“载体”,更在于“设身处地”而非“隔岸(屏幕)观火”的“主体”。只有走入对方,才能理解对方,从而影响对方。因为,与重在信息、产品等载体性传播相比,主体性传播才是双向的、共赢的、互鉴的。

  留学生群体,是除了经贸往来之外,在国际间交流最为频繁的人群。他们是包括出国学生和来华学生在内的庞大留学生群体。他们“走向世界”,并不是要把“世界”(西方)当作中心,而是四下散开,走向全球的四面八方。当前,数十万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华求学,亦有数十万中国学生奔赴世界各地读书,从欧美诸国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都有中国留学生的身影。他们“犹水行地”,蔓延在世界各国,又如“水银泻地”,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他们熟知中华文化在地传播的可契入点、可扭转处,都有可能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相比之下,信息和产品是辅助他们进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工具。固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是,要紧的仍然是“人”,是活生生、有理想、有情感和有中华文明认同的人。着眼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我们的留学教育应该培养这样的人。(作者系浙江大学休闲学与艺术哲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哲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9色视频-微拍福利视频,三级战争电影在线观看,澳门三级在线观看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