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电力系统的工程师到考古研究院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从AI大模型初学者到数字技术传承者,一项覆盖北京市16个区、374家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孵化行动,正悄然重塑着首都数字经济的人才生态。
深秋的北京,为期一年的数字人才培育工程落下帷幕。北京城市学院首都工匠学院紧扣《北京市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首都工匠学院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北京市总工会关于做好首都工匠学院工匠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要求,创新构建“基础-骨干-储备”三层次培养体系,通过“技能强基”“技能领军”“未来工匠”系列专项培训,为2743名学员插上数字翅膀。
“老电力人”遇上AI工具
周末一大早,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张薇坐到电脑前——这个习惯手写设备巡检记录、绘制工况曲线的“老电力人”,盯着屏幕中的讲师演示如何用AI工具生成设备运行分析报告。
这是首都工匠学院“技能强基”计划的第一期培训现场。在北京市总工会的统筹下,首都工匠学院联合百度智能云打造了“数字技能加油站”,将AI技术拆解成28堂岗位场景课。张薇按照“AIGC 技术应用班”网络教室里老师的演示,试着用AI生成了一个电力安全宣传文案:原本需要综合办公室团队协作两天完成的文案,现在3小时就能输出3个版本,涵盖检修现场警示、职工安全培训等不同场景。
“DeepSeek 大模型应用班”则呈现另一番景象。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委员刘亚军副教授指导学员进行模型本地化部署:“企业数据安全就像发电厂的安全生产,既要用好工具提效,更要守好底线防风险。”张薇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操作心得,她深有体会地说:“原本制作一份设备巡检报告需要两天,要整理海量运行数据、核对历史工况,现在用AI工具3小时就能完成初稿。”
这个曾固执地认为“机器不如人脑”的老员工,如今能熟练运用AI进行数据可视化。“上个月的机组运行分析会,我用生成式AI做了设备参数动态图表,大家都夸比以前的Excel表格更直观,能更快找到节能优化点。”她说。
培训数据显示,98%的学员能独立运用至少1种数字工具解决岗位问题。
“工业基因”遇上“数字思维”
10月的北京寒意渐浓,但北京城市学院3号实训楼热气腾腾。50名身着不同企业工装的学员正在聆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何茂栋的分享:“人工智能训练师不是教机器干活,而是让机器成为产业工人的最佳搭档。”
这个“人工智能训练师高技能人才培训班”集结了35家单位的技术骨干。培训现场呈现着独特的“反差感”:讲台上,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裴志勇用代码演示机器如何学习算法;台下,首钢股份的祁学进正用“5S管理法”整理编程笔记。
这种“工业基因”与“数字思维”的碰撞,在“工业级系统开发”课程达到高潮——李畅老师通过典型实战案例完整呈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从方案设计到落地应用的全流程。培训后,祁学进所在的数字化转型中心专门组建团队,探索视觉大模型在首钢工业场景中的应用,通过模型微调技术,尝试应用于现场安全管控、带钢表面质量缺陷检测、钢水温度检测、设备在线检测与诊断等场景。这名首钢股份信息化管理人员,正将课堂所学转化为震撼行业的生产力。他带领团队构建的企业知识库,整合600多项制度文件和1万多个精益项目案例,相当于为轧钢车间装上了“数字大脑”。
“这次培训就像一场高效的‘模型训练’,让我们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拿到了进阶钥匙!”北京能源集团的刘宇飞说。培训结束后,他在企业牵头成立了AI兴趣小组,计划3个月内开发出智能巡检系统原型。
竹制修复刀遇上激光扫描仪
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室的灯光,与北京城市学院实训中心的激光束在秋夜隔空交汇。20名文博工作者通过“文物数字化工匠人才研修班”,从传统修复师转型为数字守护者。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刘杨幸和起初曾遭遇“本领恐慌”:“当国家博物馆的李震老师展示出0.01毫米精度的青铜器扫描数据时,我突然发现老祖宗传下来的竹制修复刀遇上激光扫描仪有点不够用了。”
研修班将教室改造成“数字文物医院”:左侧是传统修复工作台,摆放着鬃刷、糨糊和金箔;右侧的数字化区域,三维扫描仪、纹理采集仪和VR设备一字排开。“电脑屏幕上的虚拟补缺方案,比我手绘的草图精确十倍。”刘杨幸和惊叹。
当刘杨幸和为无数次调整三维建模参数而苦恼时,实操课老师王振郑重地说:“文物修复允许遗憾,但数字记录必须完美。”这个曾跪地指导学员扫描大型石刻的技术专家,手把手带领学员一遍遍操作,结业时20组文物数字模型平均误差控制在0.03毫米内,达到博物馆级收藏标准。
“真正的数字工匠,既要懂代码,也要懂文化;既要会操作机器,更要能守护人类文明。”刘杨幸和说。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9色视频-微拍福利视频,三级战争电影在线观看,澳门三级在线观看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